重磅!“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合肥再次位列全国前三!
4月14日,科技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发布了2018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结果,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合肥、杭州、深圳、苏州、青岛、天津、西安、武汉。
“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旨在通过外国人才在华工作、生活及相关政策环境等指标,调查我国各主要城市对在华外国人才的吸引力。2018年这项主题活动收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入选者等外籍专家评委的签字选票239份,高端专家评委数量达到历届之最。此外,收到普通外国专家的签字选票2815份、外籍网民选票94849张。
相比去年,榜单的入选城市和排名发生了一些较明显的变化,成都、南京和广州未能继续入选,天津、西安、武汉则跻身前十;上海连续7年位列第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合肥继去年成为最大“黑马”以来,今年再度位列榜单第三。
安徽交通广播908新媒体记者了解到,根据此前的披露,评选的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工作、生活、政策和政务环境,二级指标有18个,包括升迁发展机会、工作及创业环境、国际化氛围与多元文化、子女教育环境、在华身份相关政策、引进及评聘政策、政务人员工作质量、相关机构配置等。
安徽交通广播908新媒体记者在年初的合肥政府工作报告中,发现有一段专门提到了外籍人才:合肥国际人才城建成使用,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启动建设,合肥成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当前,北京、上海和合肥为我国的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参照连续两年的榜单结果,在吸引外籍人才来华的因素中,城市的科技创新实力尤其是基础科研水平或许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子。
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很多人在问,为什么是合肥?答案只有两个字:创新。
合肥为什么这么吸引全球人才,为什么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夺目光芒,两个字很重要:“创新”!合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已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目前,合肥市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
2017年,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1666户,位列第7;发明专利申请量32828件,位列第4;发明专利授权量4917件,位列第8;技术合同交易额144.43亿元,位列第8;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3.15%,位列第3。现在的合肥,基本上每天诞生1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天申请发明专利近90个、获得授权13个以上;每天技术合同交易额近4000万元。
合肥的城市定位也在逐年拔高——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被《自然》与《科学》杂志称为“未来硅谷”。
合肥的快速成长是中国城市经济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发展的背后,有一套属于这座城市的自身逻辑。回首过去靠什么,才知道未来在哪里。
在古都林立、名城星罗的中国,合肥的知名度并不高。
新中国新设立的省会城市有三个,河北石家庄、海南海口,另一个则是安徽合肥。1952年刚刚被指定为省会之时,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县城,民间戏称为“三五”城市,5平方公里、5万人口、5家作坊。
在当时,长江五虎之一的安庆、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似乎都更有资格引领安徽发展,这一度让合肥饱受“资格”困扰。
合肥的经济总量直到1984年才超过芜湖,到1989年才超过安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合肥都是在补差距。而这个差距,就是现代工业。
20世纪50年代初,合肥承接了从上海迁入的52家企业,大多数为食品加工、纺织印染等轻工业企业。但由于缺乏钢铁等基础工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
直到改革开放后,合肥转变思维,鼓励发展家电产业,培育出了美菱、荣事达等当地家电品牌,才算找对了路子。
合肥发展史上有一个转折点,就是在1970年,接纳自北京而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是一份大礼包,因为这所大学,合肥凭空增添了中国最高水平的基础科研能力。
紧接着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原电子工业部16所、38所、43所相继迁入,科教资源加速向合肥集聚。这为未来合肥城市发展的弯道超车埋下了伏笔。
爱德华在《城市的胜利》写道:一个城市的居民平均教育水平越高,产业技术水平越先进,这个城市的发展速度与潜力也就越大。
合肥正是走在了“科教”的路上。1989年,合肥首次将“科教兴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并实施火炬计划,推动科教优势向产业应用方面转移。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VCD播放器、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都是在合肥制造出来的。
2005年,是合肥发展的另一转折点。
合肥启动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大拆违”与“大建设”——拆违法建筑,造桥修路,筹建滨湖新区,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一年,合肥也确立了“工业立市”的战略,决定将资源、政策、精力向工业集中。其中,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等八大产业为发展重点。
家电行业是合肥少数具有根基的制造业,彼时正值长三角产业转移,国内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合肥承接家电相关企业转移,增加产能。2011 年,合肥超越青岛、顺德,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2008年,吸引京东方6代线项目落户,是合肥招商引资最为典型的成功案例。
液晶面板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型产业。科教资源丰富的合肥虽具有一定优势,但因生产线十分烧钱,能够从与众多沿海城市中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推动产业发展的决心与创新性的投融资方式起到了决定作用。
京东方落地生根,发展良好,先后在合肥建成国内首条6代、8.5代和全球首条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2016年合肥液晶显示屏产量达2.2亿片,产量和配套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集成电路是合肥市2013年起,结合自身科研优势,投入大量资源培育的另一产业。合肥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李浩淼介绍,经过发展,合肥现有集成电路企业100多家,是国内少数拥有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的集成电路产业城市。
除此之外,以江淮汽车为首的汽车、合力叉车为首的装备、阳光电源为首的光伏、联宝为首的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帮助合肥在工业化道路上跨步前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2006年的1098.49亿元,发展到2016年的万亿余元,十年间增长了约10倍,工业总量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位。
重大的科学突破离不开科研仪器的进步。合肥是除北京之外中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三大科学装置全部设立在合肥。这些造价不菲的“国之重器”为科学研究,特别是国际大科学计划等提供了有力工具,对开拓研究领域、推动前沿突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潜力巨大的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等技术上,合肥诞生的学术成果在世界上颇具影响。
就这样,依托自身强大的科教优势,合肥涌现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高新产业。
科大讯飞领衔的中国声谷,扎堆高新区 “量子企业一条街”,实现一亿度运行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合肥在为下一波产业革命中的竞争与合作积攒能量。
合肥市政府前,竖立着八个大字: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大湖指的是巢湖,2011年8月,安徽撤销地级巢湖市,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分巢湖,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和庐江县归属合肥。
至此,合肥的市域面积从6000多平方公里,飙升至11445平方公里。
城市面积增大的同时,合肥的交通也因高铁网的铺设更加发达。合肥俨然成了“被高铁拉来的城市”,接入了合福高铁、合郑高铁、合新高铁、合蚌连高铁、合安九高铁、商合杭高铁,一张“米”字形高铁网铺展开来。从合肥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武汉,3小时到上海,4小时到北京。
让脱颖而出的黑马持续奔跑,进而领军破风,是合肥,是安徽,也是中国所期待的。合肥,欢迎来自全世界优秀的你!
部分综合: 南风窗 21财经 908新媒体特约摄影师: 周超
转载自: 安徽门户
►为什么是合肥?访中国科大副校长陈晓剑:“城校共生”带动区域发展
►任正非:我相信,中科大在合肥可以创造出一个全中国最好的科学研究环境